「香港保衛戰」後記 之 華籍英兵

「 香港保衛戰 」還未爆發前,已有不少華人及歐亞混血兒加入英軍,準備守衛香港。兵種包括防衛軍、砲兵、工兵、海軍魚雷砲兵及新成立的華人軍團。香港防衛軍第3連共有117人,士兵全部是歐亞混血兒,至於第4連士兵則是全華班。
港島戰役期間,香港防衛軍第3連駐守渣甸山及黃泥涌峽的第1、2號機槍堡。1941年12月19日,當日軍第230聯隊第4中隊猛攻渣甸山時,防衛軍第3連第1號機槍堡力抗。第1號機槍堡指揮官,第3連連長菲爾德中尉勇戰受重傷,餘下戰鬥實際由香港大學學生,洪棨釗下士指揮,可惜洪下士於同日下午陣亡。其後防衛軍第3連陣地陸續失守,英軍官眼見大勢已去,纷纷命令華籍及混血士兵脱去制服,趁混亂逃脱,以免被日軍捕殺。之後不少前香港防衛軍成員加入英軍服務團(British Army Aid Group),繼續為抗日戰爭作出貢獻。
香港華人軍團成立於1941年11日份,由米杜息士營邁亞少校等五名歐籍軍官及46名華籍英兵所組成,在未完成訓練已投入實戰,還是全程參予戰鬥。開戰時,華人軍團正於深水埗軍營受訓。開戰初期,軍團並未直接參加戰鬥,只負責保衛大陸旅旅部。當大陸旅部隊於12月11日撤退到港島後,華人軍團馬上被派駐深水灣英軍車庫及糧倉,期間更協助皇家後勤兵裝配裝甲車,以及在赤柱修整防禦工事。
1941年12月18日,香港華人軍團在黃泥涌峽與日軍第230聯隊發生遭遇戰,退守於黃泥涌峽附近李樹芬醫生大宅。最後不敵向赤柱峽後撤,但遭日軍伏擊,華人軍團潰敗,死傷嚴重。在整個戰役中,香港華人軍團约有三十人死傷。 香港戰役結束後,不少軍團士兵潛返內地,再加入英軍部隊,有些更成為「殲敵(Chindits)」特種部隊成員,在緬甸作戰。戰後港府頗優待退役香港華人軍團士兵,其中數人更官拜警司。
戰後「香港華人軍團」在香港保衛戰之表現備受各方推崇!東旅指揮官華里士更指出,雖然華人軍團未有足夠訓練,但在旅部防衛方面有出色表現!至於在前線與華籍英兵並肩作戰的軍官,對軍團更是讚不绝口!除了「香港華人軍團」,駐港「香港新加坡砲兵團」亦有不少華籍砲兵,其中華籍砲手蔡彼得(Peter Choi),原名蔡炳堯,曾聯同隊友用高射砲擊落日軍水上偵察機一架。
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區之「香港保衛戰」 ,華人的確有直接參予戰鬥,而且表現英勇,出色過人!他們是:「服務於香港的華籍英兵」。
Sam Tse 撰文
資料來自:「孤獨前哨」


Image may contain: 2 people, people standing, outdoor and nature
華籍英兵





Image may contain: 4 people, people smiling, motorcycle
1941年,香港防衛軍的華籍通訊兵





Image may contain: one or more people, crowd and outdoor
「香港新加坡砲兵團」的華籍砲手




Image may contain: tree, sky and outdoor
華籍砲手蔡彼得駐守的雞籠灣高射砲臺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「香港保衛戰」後記 之 勝利友

香港保衛戰 (16) 「血戰黃泥涌峽」

「香港保衛戰」後記 之 日軍暴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