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保衛戰 (17) 「東西旅反攻」

1941年12月19日上午約10時,港島西旅羅遜准將罹難。上午11時許,為解救被圍困在賽西湖的拉吉普D連,英軍總司令指派旁遮普營A、D連向加路連山及大坑日軍反攻。至中午時份,第230聯隊已全面控制通往黃泥涌峽南北交通。雖然温尼柏營D連已被擊潰,但D連連部官兵仍然死守峽內,控制住黃泥涌峽道西側,還不時以榴彈砲轟擊日軍。防守於渣甸山上的「機動縱隊」,亦因受到第228及230聯隊夾擊而潰敗。至此守軍只剩下第1及第2機槍堡負隅頑抗,而温尼柏營A連殘餘部隊,由加軍約翰·奧士本准尉 ( CSM W.O.II John Robert Osborn )率領,在赤柱峽山頭跟日軍第228聯隊第一大隊作殊死戰,混戰期間,雖然加軍奮力將日軍投下的手榴彈擲回,但仍有一枚因加軍未及反應而即將爆炸,奧士本於是奮不顧身撲向手榴彈,以血肉之軀救了同僚,當場英勇陣亡,壯烈犧牲。其後奥士本獲英皇追頒英聯邦最高榮譽維多利亞十字勛章, 亦是香港歷史上唯一的 VICTORIA CROSS。 可惜加拿大温尼柏榴彈營A連殘餘部隊,仍然不敵日軍,最终彈盡援绝,被迫向日軍投降。
英駐港陸軍司令莫德庇為了扭轉戰局,在12月19日下午1時,下達東西兩旅進行反攻令。但因情報混亂,莫德庇又低估日軍登陸兵力,為反攻計劃埋下「失敗」伏線。事實上日軍在港島兵力達四個大隊,而且每個大隊均配備「速射砲隊」,可謂實力雄厚,並不是莫德庇所估計的兩個大隊。至於守軍方面,拉普吉營及曉士兵團基本上已被殲滅,只剩小量殘餘部隊在銅鑼灣、大坑及北角電廠一帶作零星抵抗,防守主力落在訓練不足的加拿大來福槍營,所以東旅戰力有限,難以反撲,加上渣甸山防綫在12月19日中午已瓦解,西旅旅部、西部砲兵兵部及反砲擊指揮部均已被消滅。故英守軍反攻無疑是以卵擊石,注定失敗。
英軍在12月19日下午3時開始反攻,西旅首先發難,由温尼柏營營部官兵組成的X連、蘇格蘭營B連及混合連(由營部人員组成)由布力徑向東推進。X連在聶高遜山南側遭到日軍阻擋。於是蘇格蘭營兩營及工兵轉而向北推進,於黃昏迫近黃泥涌峽,並試圖與西旅旅部聯繫。下午5時,蘇格蘭營C、D連從司徒拔道攻向黃泥涌峽,但遭到渣甸山上第230聯隊猛烈攻擊,戰事膠着。
此時防衛軍第一號及第二號機槍堡,成為渣甸山上英守軍僅有抵抗力量。第一號機槍堡首先被日軍襲擊,兩挻機槍被毁,幸得第二號機槍堡火力掩護,第一號機槍堡內守軍才能保住性命。但兩機槍堡已被日軍重重包圍,危在旦夕,於是指揮官菲爾德下令全體士兵撤出機槍堡,退到第一號機槍堡後方戰壕繼續抵抗。至黄昏,防衛軍彈盡,菲爾德於是指令仍能走動士兵循大坑道突圍。其後日軍攻進陣地,指揮官菲爾德及餘下士兵全部投降,至此日軍全面控制渣甸山。
東旅反攻部隊由兩架防衛軍裝甲車掩護下,從淺水灣向北推進,並於晚上9時兩度攻擊黄泥涌峽警署,但行動失敗,且傷亡惨重!至晚上約10時,日軍第229聯隊攻陷布斯特治大宅,宅內守軍及時逃出,陸軍士兵退到淺水灣道重整防綫,海軍則撤回香港仔海軍總部,至此日軍向南之路便暢通無阻。
12月20日凌晨,西旅反攻部隊再次出擊。温尼柏營X連、蘇格蘭營B連及混合連,分别在不同時間強攻被日軍佔據的黃泥涌峽警署,遭日軍激烈反抗,英軍傷亡嚴重,行動終告失敗。之後西旅反攻部隊全部撤出黃泥涌峽,日出時黃泥涌峽已成無人地带。此時蘇格蘭營依然控制黃泥涌峽道西面,但彈藥將盡。米杜息士營仍穩守禮頓山,拉吉普營殘餘在樂活道,而旁遮普營B連則據守大坑道。至於温尼柏營A、D連已潰散,但仍有四十加國官兵被圍困在D連本部,X連又傷亡慘重, 故英軍戰力所餘無幾,反攻計劃已徹底失敗,「黃泥涌峽戰役」大局已定,英軍返魂乏術!
Sam Tse 撰文
資料:「孤獨前哨」





Image may contain: 1 person, smiling, standing and shoes
英勇犧性的約翰·奧士本准尉





Image may contain: one or more people, people standing and outdoor
位於香港公園的「約翰·奧士本准尉」纪念銅像




Image may contain: one or more people, people standing, crowd and outdoor
日軍推進中





Image may contain: 3 people, people standing and outdoor
英軍向日軍投降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「香港保衛戰」後記 之 勝利友

香港保衛戰 (16) 「血戰黃泥涌峽」

「香港保衛戰」後記 之 國府將軍突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