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保衛戰 (15) 「港島攻防戰開始」

英軍大陸旅棄守九龍及新界後,駐港陸軍部隊便全守港島。為減輕港島旅司令羅遜指揮壓力,經商議,駐港陸軍司令莫德庇决定將部隊二分為「東旅」及「西旅」。東旅由華里士指揮,羅遜就負責西旅,兩旅分界線大約在黃泥涌峽道東。東旅總部設於大潭峽砲兵地下堡,成員包括皇家加拿大來福槍營、拉吉普營、米杜息士營B、D連及防衛軍第1、2、3連。西旅指揮部則位於黃泥涌峽,由旁遮普營、温尼柏營、蘇格蘭營、米杜息士營A、C連及防衛軍第4、5、6、7連組成。
在日軍未登陸港島前,英軍已擬定詳細反登陸計劃,對登陸日軍進行截擊、退守、然後在天亮時反攻,將敵人迫回岸邊。整個港島被分成四個「扇形縱深防衛區」,如有敵人從一區登陸,當區守軍預備隊就由兩側包抄夾擊,阻截敵軍去路,拖延其進攻,令守軍有充足時間調動,伺機反攻。但由於將部隊分成東西旅乃臨時决定,跟原定計劃有出入,所以實行時有點混亂,大大形響英軍防守港島整體部署。
日軍第一波登陸戰,遭遇拉普吉營奮力抵抗。第230聯隊第3大隊在北角與D連激戰,第228聯隊第2大隊在太古船塢及太古糖廠與C連進行「白刃戰」,而第229聯隊第3大隊在筲箕灣上岸,迅即擊潰未及重整的A連,繼而向畢架山推進。雖然拉普吉營與指揮部失去聯络,但仍然堅持抵抗,加上英軍砲兵火力支援,令日軍無法有效作戰。
第二波登陸約在一小時後展開,上岸日軍增至六營。蹤使拉普吉營印兵要以一敵六,但無損士氣,各員拼命頑強抵抗,連同英砲兵持續砲轟,令日軍三個聯隊亂作一團,失去統一作戰指揮,竟同時向東、南、西三個方向推進,全無默契。第228聯隊第1大隊與第2大隊穩住陣腳後,就一同向寶馬山及畢拿山推進。當第229聯隊第3大隊向柏架山及大風坳進軍時,第2大隊並未按計劃向西推進,反而朝南往西灣山、柴灣方向,與加軍來福槍營爆發激戰。日軍各大隊行動中,只有第230聯隊比較順利,在有效指揮下,仍然受到鎮守北角發電廠的「曉士兵團」頑強抵抗,一時也無法突破防綫,沿英皇道進入市區。
駐守北角發電廠的「曉士兵團」可說是雜牌軍,由一群年過55歲英籍商人及盟國人士組成,隊員中不乏身經百戰老兵,戰鬥力不容忽視,最大年纪成員是77歲的香港會所秘書德輔男爵(Baron Edward des Voeux),其他隊員包括22名香港電燈公司僱員,7名太古船塢海軍工程人員,17名中華電力公司技師及8名自由法軍,再加上其他成員,電廠內共有4名軍官及66名戰士。兵團由曾經参予第一次世界大戰,怡和洋行大班百德新少校(Maj.J.J.Paterson)指揮,為香港保衛戰打上漂亮一仗。
日軍登陸後,米杜息士營第16排奉命前赴北角增援,在一輛防衛軍裝甲車掩護下進入英皇道,於北角油庫附近遭到日軍伏擊,部份英兵被迫退入電廠,其餘跟隨排長撤回銅鑼灣。同時「機動縱隊」亦被派往渣甸山,準備迎擊日軍。拉普吉營B連及D連曾多次反攻,令英皇道戰事膠着,但可惜日軍人多勢眾,拉吉普營最終支持不住,營部其後撤退至大風坳。
至12月19日淩晨大約1時,中伏的米杜息士營士兵已退守電廠內,而廠外第51號機槍堡亦同時撤離,並把所有武器及彈藥移入電廠,令電廠守軍擁有多達九挻機槍。其後電廠被日軍包圍,為盡量拖延日軍攻勢,電廠指揮官百德新拒絕所有撤退建議,决定堅守。至凌晨2時,還主動出擊,派出突擊隊往砲臺山道,摧毀日軍砲兵陣地,更將兩個日軍砲兵小隊隊長擊斃。
Sam Tse 撰文
資料:「孤獨前哨」




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.
英軍防禦計劃,將港島分為四個扇形防衛區





Image may contain: one or more people, mountain and outdoor
日軍寶馬山砲位





Image may contain: outdoor
日軍包圍北角電廠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「香港保衛戰」後記 之 勝利友

香港保衛戰 (16) 「血戰黃泥涌峽」

「香港保衛戰」後記 之 國府將軍突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