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保衛戰 (3) 「孤軍、增兵」

英國軍方在1938年决定放棄長期防守新界及九龍後,日軍在1939年初攻佔廣州、西沙、南沙及海南島,香港實際已被包圍。縱使日輿論聲稱「香港已無軍事價值」,但英國只希望國民政府能繼續抗日,以減輕日軍入侵香港壓力。
1939年中,英方曾與法國商討,從法屬印度支那派兵往廣東,跟國軍及游擊隊協同作戰,但因法國兵力不足,英國對國軍缺乏信心,計劃告吹。由於歐洲及地中海形勢吃緊,皇家海軍只能派兩艘主力艦到亞洲,而駐中國艦隊亦會直接加入新加坡作戰,所以香港只能自求多福。
若英日開戰,英國將新加坡獨力防守時日定在180天,故要求當時駐港陸軍司令賈乃錫評估物資處理,研究香港能否做到同樣要求。賈於1940年初回覆英倫,指出最多只可支持130日,重新要求增加守軍及彈藥,可惜被拒。
雖然香港圍城,但駐港皇家海軍並未氣餒,沒有放棄香港基地,要求陸軍加強香港仔高射砲臺及防禦工事,更在日後保衛戰中有出色表現。
在1939年曾發生印兵變節,向日方投降,更胡亂向日兵提供情報,故一般相信,極可能係英軍反間計,以擾亂日軍耳目,可見英日一戰難免。鑑於香港無險可守,為免屠城,英殖民地部及港督羅富國均建議將香港宣佈為「不設防城市」,但遭軍方以「不能示弱」及「形嚮國軍士氣」為由拒絕。
根據(1939年臨時防衛計劃),開戰時將有四營步兵,三營駐防港島,一營在新界、九龍作爆破,然後在醉酒灣防綫稍作抵抗,再回防港島。但當時英國駐遠東三軍司令樸芳(Air.Mar.Robert Brooke-Popham) 指出,四營步兵調動緊拙,傷員無從增補,實力日減,難以支持130日,若增兵兩營,除可輪替,還可作突擊,對守方有利,可惜又被邱吉爾否决,但邱仍送上35條高射砲後備砲管,及15輛裝有(Bren Gun)機槍履帶裝甲車(Universal Carrier),令香港裝甲車增至26部。
其後美日關係惡化,加上地中海、中東和大西洋戰況好轉,英國重新考慮增兵香港。而德國入侵俄國,避免日本抽身夾擊,亦是原因之一。至1941年7月,駐港陸軍司令賈乃錫卸任回國,途經加拿大渥太華,向加方重提派兵援港建議。賈回國後,於9月19日正式向加拿大拍電要求派兵衛港。最後,加拿大決定派出兩營步兵協防香港。
戰後有加拿大傳媒指英國誤導、隱瞞,令加軍無辜犧牲。其實英方在信件中早已交代一切,只係在小節中有些言詞,容易被人誤會,引起懷疑。况且加拿大首相 William Mackenzie King 正希望派兵海外振國威及提陞個人名譽,而加拿大陸軍總参謀長加利華,曾入讀帝國國防學院,對香港戰略問題瞭如子掌,何來誤導之理?
Sam Tse 撰文
資料:「孤獨前哨」


1936年维港




戰時駐港部隊





裝有(Bren Gun)機槍履帶裝甲車(Universal Carrier)




防空砲陣地



魔鬼山砲台

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「香港保衛戰」後記 之 勝利友

香港保衛戰 (16) 「血戰黃泥涌峽」

「香港保衛戰」後記 之 國府將軍突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