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香港保衛戰」後記 之 勝利友
香港開埠初期已有三合會,南來華人為求生存,纷紛在香港這片英國殖民地,成立各形各式以宗族、籍貫,甚至工作性質為依歸的互助組織。隨着規模日漸壯大,這些組織開始模仿內地「洪門」,搞起「堂口」來。踏入二十世纪,當時最強大的「勇義堂」召集全港三合會堂口,來了一次「洪門大會」。「勇義堂」堂主黑骨仁主張「以和為貴」,希望眾堂能以講數「談判」取代開片「武鬥」去解决問題,以免驚動官府,多生事端。席間各大佬「首領」均表贊同,更以「和」字作為各堂口字頭,以表盟誓。故現今許多香港三合會堂口皆以「和」字作首。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,香港曾出現以「和安樂」為首的三合會中央統籌,但制度鬆散,不能有效管理。及至大量内地洪門组織南下競爭,香港幫會之間出現嚴重分歧,導至聯盟分裂,各自為政。 日軍侵華之後,内地幫會抗日立場鮮明。反觀香港三合會組織,以本土發展為主,大多明哲保身,態度中立。當然親日的亦大有人在。 日本在入侵香港前已做大量情報工作,在港設立「香港機關」進行間諜活動,還聯繫三合會頭目駱寶山,設立「天組」及「佑組」親日組織,並提供槍枝彈藥作內應,協助侵港皇軍對付駐港英軍。當日軍迫近醉酒灣防綫時,潛伏九龍的「佑組」開始做嘢(行動)。佑組成員帶領日軍翻過大帽山,同時巿區的蠱惑仔(三合會成員)就四處破壞英軍車輛及小型船隻,意圖削弱守軍補給能力。 1941年12月10日下午,活躍於深水埗、太子、旺角及油麻地一帶「和字堆」發難,除大肆搶掠,還襲擊途人及英軍,慕求「愈亂愈好」,令市面一片恐慌。破壞行動中三合會成員均以「勝利」為暗號,所以後世統稱這幫漢奸為「勝利友」!可幸當時的香港警察仍能有效控制場面,维持市區秩序,亦無阻英軍抵抗部署及以後的撤退行動,可見「佑組」實力有限。諷刺的是,日軍進城後馬上反轉豬肚(露出本來面目),除屠殺無辜市民,更恩將仇報,血腥鎮壓「勝利友」,來個先發制人。 至於一直潛伏港島的「天组」,在英軍退守香港島後,便有意發起暴動,更揚言會大舉屠殺歐籍人士。12月11日晚7時,刑事偵緝處處長,助理警司修夫頓(F.W.Shaftain)知道後大驚,立即與警務處處長俞允時商量,建議用錢收買「天組」,於是俞允時馬上撥出港幣兩萬元備用。但修夫頓無法聯络「天組」話事人,逐向國府駐港代表陳策將軍求助。 陳策馬上指示副官余兆驥及親信張子廉跟進,二人隨即召集五名親國民黨三合會頭目,到華...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