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保衛戰 (2) 「醉酒灣防綫」

英軍為防日軍攻入九龍半島,而在九龍山脊建造,有香港「馬其洛防綫」之稱的「醉酒灣防綫」,係英國在兩次大戰期間,少有在海外興建之大型防禦工事,足見香港防衛並非可有可無。
「醉酒灣防綫」全長21000碼,分成左、左中、右中、右等四段。 左段:青山至金山,左中段:大埔道至城門山谷,右中段:東洋山至沙田海,右段:將軍澳至東洋山。
英軍方認為,「醉酒灣防綫」最少要有四營守軍,其中三營在前綫,一營作預備,在新界作拖拉作戰部隊亦應回防,總兵力要增至六營,所以時任駐港司令巴度苗便不斷向英倫要求增援。由於九龍山脊地形複雜,所以英軍方建議設置永久鐵絲網及水泥機槍堡,以遏止敵人夜間渗透及大規模突破,故「醉酒灣防綫」係一個由四至六營守軍防禦之陣地群。為免防綫出現缺口,英軍特別築起由機槍堡、瞭望站及指揮部组成的「城門碉堡」(Shing Mun Redoubt)。
「城門碉堡」由 400、401、402、403 號機槍堡組成,機槍堡以鋼筋水泥建造,另設磚建彈藥庫及通風口,各以磚造拱形地道作出口,而地道均以倫敦街道命名,分別為:Piccadilly、Regent Street、Oxford Street、Haymarket、Shaftsbury Avenue 及 Charing Cross。城門碉堡共有三個出口,北面兩處以偽裝保護,南面出口位於現時「麥理浩徑」旁。
「醉酒灣防綫」兵力一直只有三營,在1941年更減至只得一營印度兵,直到加拿大軍抵港,新任駐港陸軍司令莫德庇少將(Maj.Gen.Christopher Maltby) 才改變計劃,將防綫守軍再次增加至三營。
在1937年全年,只得20個機槍堡完成,直至1938年,防綫一共有90個機槍堡、11個指揮站、三個砲兵瞭望站建成。到1938年7月,官方中止所有未開始工程,其時「中線」與「外防綫」仍未開工,但大部份通往「醉酒灣防綫」道路均已完成。
Sam Tse 撰文
資料:「孤獨前哨」









二戰香港印兵




城門碉堡隧道出入口,左為Regent Street,右為Shaftsbury Avenue。




英兵在城門




醉酒灣早年地形,中為醉酒灣,右為荃灣。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「香港保衛戰」後記 之 勝利友

「香港保衛戰」後記 之 日軍暴行

香港保衛戰 (22) 「香港淪陷」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