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et link Facebook X Pinterest Email Other Apps - October 09, 2018 1939年9月1日清晨 ,德國入侵波蘭。當時德國戰艦 SMS Schleswig-Holstein 號,假借親善訪問之名,停泊於波蘭港口 Danzig,突然以艦砲轟擊岸上由 182名波蘭士兵把守的火藥庫。砲聲亦是地面部隊開始進攻訊號,入侵波蘭第一仗「The Battle of Westerplatte 」隨即展開,同時亦打嚮第二次世界大戰。波蘭守軍極力抵抗,曾兩次擊退德軍,但终不敵,並於午後失守。 Sam Tse 撰文 Get link Facebook X Pinterest Email Other Apps Comments
「香港保衛戰」後記 之 勝利友 - December 10, 2018 香港開埠初期已有三合會,南來華人為求生存,纷紛在香港這片英國殖民地,成立各形各式以宗族、籍貫,甚至工作性質為依歸的互助組織。隨着規模日漸壯大,這些組織開始模仿內地「洪門」,搞起「堂口」來。踏入二十世纪,當時最強大的「勇義堂」召集全港三合會堂口,來了一次「洪門大會」。「勇義堂」堂主黑骨仁主張「以和為貴」,希望眾堂能以講數「談判」取代開片「武鬥」去解决問題,以免驚動官府,多生事端。席間各大佬「首領」均表贊同,更以「和」字作為各堂口字頭,以表盟誓。故現今許多香港三合會堂口皆以「和」字作首。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,香港曾出現以「和安樂」為首的三合會中央統籌,但制度鬆散,不能有效管理。及至大量内地洪門组織南下競爭,香港幫會之間出現嚴重分歧,導至聯盟分裂,各自為政。 日軍侵華之後,内地幫會抗日立場鮮明。反觀香港三合會組織,以本土發展為主,大多明哲保身,態度中立。當然親日的亦大有人在。 日本在入侵香港前已做大量情報工作,在港設立「香港機關」進行間諜活動,還聯繫三合會頭目駱寶山,設立「天組」及「佑組」親日組織,並提供槍枝彈藥作內應,協助侵港皇軍對付駐港英軍。當日軍迫近醉酒灣防綫時,潛伏九龍的「佑組」開始做嘢(行動)。佑組成員帶領日軍翻過大帽山,同時巿區的蠱惑仔(三合會成員)就四處破壞英軍車輛及小型船隻,意圖削弱守軍補給能力。 1941年12月10日下午,活躍於深水埗、太子、旺角及油麻地一帶「和字堆」發難,除大肆搶掠,還襲擊途人及英軍,慕求「愈亂愈好」,令市面一片恐慌。破壞行動中三合會成員均以「勝利」為暗號,所以後世統稱這幫漢奸為「勝利友」!可幸當時的香港警察仍能有效控制場面,维持市區秩序,亦無阻英軍抵抗部署及以後的撤退行動,可見「佑組」實力有限。諷刺的是,日軍進城後馬上反轉豬肚(露出本來面目),除屠殺無辜市民,更恩將仇報,血腥鎮壓「勝利友」,來個先發制人。 至於一直潛伏港島的「天组」,在英軍退守香港島後,便有意發起暴動,更揚言會大舉屠殺歐籍人士。12月11日晚7時,刑事偵緝處處長,助理警司修夫頓(F.W.Shaftain)知道後大驚,立即與警務處處長俞允時商量,建議用錢收買「天組」,於是俞允時馬上撥出港幣兩萬元備用。但修夫頓無法聯络「天組」話事人,逐向國府駐港代表陳策將軍求助。 陳策馬上指示副官余兆驥及親信張子廉跟進,二人隨即召集五名親國民黨三合會頭目,到華... Read more
香港保衛戰 (16) 「血戰黃泥涌峽」 - December 03, 2018 日軍經第二波登陸後,兵力已六倍於守軍,東北岸防綫頻臨崩潰。固守北角電廠的「曉士兵團」雖然將日軍擋在英皇道外,但卻阻止不到敵軍向渣甸山推進。西旅指揮官羅遜有見及此,立即增派部隊,力求將戰線穩在渣甸山,待黎明時份作反擊。 日軍第230聯隊面對「曉士兵團」頑強抵抗,久攻不下。為免夜長夢多,攻佔北角電廠責任落在預備隊第229聯隊第1大隊身上,之後第230聯隊抽身往南向賽西湖推進,以眾凌寡,首先佔領防衛軍第7排陣地。為避渣甸山上英軍主力,第230聯隊採取迂迴路線,棄西取南,企圖繞過英軍左翼進攻大坑。日軍進入金督馳馬徑後,竟未被正面防守,兵力薄弱,正在轉換陣地的加拿大温尼柏營D連發現,因此230聯隊便無聲無息,誤打誤撞地闖入守軍防衛區的正中央,四周散佈英軍大小陣地,距離西旅指揮部只一箭之遙。 12月19日清晨4時15分,米杜息士營發現有日軍在大坑一帶山頭向東推進,羅遜立即調派旁遮普營B連防守大坑道,但卻忽略金督馳馬徑防衛力,仍然只有一排守軍,加上温尼柏營持續報告未發現敵人,導至230聯隊在毫無阻礙下,沿金督馳馬徑進入黄泥涌峽。同一時間,蘇格蘭營A連及皇家工兵亦奉命進駐黃泥涌峽策動反攻。 大約早上5時,日軍第228和229聯隊從畢拿山及柏架山向西推進,以鉗型攻勢直撲黃泥涌峽。英軍首先接戰是一支「機動縱隊」及一個防衛軍分隊,增援的温尼柏營A連仍在途中。另一邊廂從空隙鑽進黃泥涌峽的第230聯隊,終被守軍發現,在金督馳馬徑末段,遭到駐守黃泥涌峽警署旁防衛軍、第一號機槍堡,以及其他兩挻重機猛烈掃射,前後夾擊。第230聯隊第3大隊立即派出第9中隊攻向警署,過程中被「布斯特治」大宅守軍及第3號機槍堡射擊,日軍速射砲隊馬上發砲還擊,迅即將守軍殲滅,第9中隊乘勢佔領黃泥涌峽警署。第11、12中隊仍受制於守軍猛烈火力。至於進攻赤柱峽的第2大隊,因位於第1號機槍堡盲點,所以攻守雙方正處混戰狀態。日軍第230聯隊在見形勢不妙,便轉攻為守,將隨隊速射砲部署在金督馳馬徑及黃泥涌峽警署兩側,封鎖黃泥涌峽,依賴強大火力迫退英軍反攻,穩住陣腳。 增援的皇家工兵,於早上6時30分左右,在黃泥涌峽南面遭到日軍阻擊,無力突圍進入西旅指揮部,唯有轉往布力徑設防。同時,日軍第230聯隊第2大隊攻佔黃泥涌峽高射砲臺。另一方面,第228聯隊凌晨佔領畢拿山,再向渣甸山推進,以強大兵力,擊退兩支英軍「機動蹤隊」... Read more
「香港保衛戰」後記 之 國府將軍突圍 - December 11, 2018 「香港戰役」期間,曾經發生一次驚心動魄的「海上突圍」行動,主角是中華民國政府駐港代表,獨腳將軍陳策(左腳於早年戰鬥中失去)。此次突圍行動之靈感,來自1941年12月19日,駐港皇家海軍魚雷艇衝入维多利亞港,成功偷襲日軍登陸艇隊的突擊行動。Z部隊(隸屬米杜息士營,由各連士兵及營部人員組成,負責港島西北岸海岸防衞)指揮官簡道爾有見及此,逐提出一旦英守軍投降,就用魚雷艇突圍,離開香港,以速度制勝。於是在12月20日,駐港皇家海軍最高指揮哥連臣准將,秘密下令第2魚雷艇隊司令簡地少校,準備接載簡道爾及陳策等人離開香港,Z部隊隨即於12月21日整裝待命。 陳策首先將家人安頓妥當,於平安夜在告羅士打酒店,向其副官余兆驥及徐享透露「魚雷艇突圍」計劃,並將致父母妻兒「绝命書」交託予胞弟陳籍。翌日更要請英國駐港情報處處長麥道高加入。12月25日下午,陳策收到英軍快將投降消息後,决定突圍。此時参謀高寧少校(GSO II Maj.Arthur Goring)亦希望加入,同時駐港英陸軍司令莫德庇,命令總司令部空軍少校敖福德(Sqn.Ldr.M.Oxford)、米杜息士營卡 斯特上尉(Capt.R.E.Guest)及麥美倫上尉(Capt.P.Macmillan)加入突圍隊伍。 同日下午3時20分,總司令部下令第2魚雷艇隊立即啓航,並任命米杜息士營Z部隊簡道爾為行動指揮。由於事出突然,艇隊省卻「一小時準備」計劃,接令後馬上出發,前赴香港仔海軍基地接人。另一方面,参謀高寧少校亦指示警司魯賓遜與陳策等人會合。同時政務司詹遜亦通知麥道高等人,馬上會同陳策等人前往香港仔上船。 由於香港仔處於日軍砲擊範圍,皇家海軍第2魚雷艇隊五艘魚雷艇無法靠岸,只好分成兩隊,第10、11、27號艇停在鴨脷洲西面,第07、09號艇則泊在鋼線灣候命。在各魚雷艇等待期間,艇隊司令簡地少校,透過身處香港仔海軍基地,砲艦知更鳥號艦長滿地高,接到「馬上離開」突圍暗號。但此時陳策等人仍未現身,簡地與突圍指揮簡道爾商量過後,决定再等,並於3時30分覆電要求暫緩「馬上離開」突圍命令。但海軍司令哥連臣堅持艇隊要立即離開,還派人將手令送到香港仔基地。 下午4時15分,陳策等人终於趕抵香港仔,知更鳥號艦長滿地高立即安置眾人在一小艇上等候,然後指示戴姆格船長、韋萊准尉、科士打少尉、輪船工程師哈利及船公司見習生紀汀生陪同,駕駛該... Read more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