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保衛戰 (13) 「勸降」
1941年12月13日九龍陷落,日軍不急於進攻港島,首先向英守軍勸降。同日早上7時35分,日軍派出一艘插有「PEACE MISSION」旗幟小艇,由參謀多田督知中佐率領「軍使團」,載同美國女記者杜嘉雲(Gwen Dew)、一俄國孕婦、香港布政司夫人李氏(Mrs.C.R.Lee)及李氏兩頭家犬,駛向港島。港島守軍曾向小艇開火,最後仍讓其靠岸。一上岸多田命杜嘉雲替他拍照留念,因俄孕婦同行乃李氏自願成為人質條件之一,所以俄婦馬上被送院,然後多田中佐向英軍情報參謀博沙少校遞上「勸降書」。不多久,港督楊慕琦已覆函拒絶投降,這出乎日軍意料之外。因日方並未有詳細進攻港島計劃,所以便籍着短暫停火時間,策劃登陸行動。經多番視察,日軍初步選定北角至寶馬角為理想登陸地點,更指令兩個軍中「奧運游泳選手」訓練一组「敢死隊」,在登陸戰前游水横渡維多利亞港,為登陸部隊預先佔據灘頭陣地。但這支「敢死隊」出師未捷,在前赴沙田海途中被英軍砲火擊中,非死即傷,「渡海任務」被迫胎死腹中。 隨後日軍砲兵開始行動,第一砲兵隊在12月13日下午2時30分,以重砲轟擊摩星嶺及西環,將摩星嶺砲位 一門9.2吋砲擊毁,其餘損毀輕微。於是英軍在12月14日,於黃泥涌峽成立「反砲擊指揮部」(Counter Battery Headquarters),由香港第一砲兵團連長普羅斯少校(Maj.G.E.S.Proes)指揮,負責收集日軍砲擊及砲位情報,用以迅速反擊,可惜成效不大。 12月14日,日軍砲兵總動員向港島砲轟,共發射最少3660發砲彈,擊毁卑路乍砲臺兩門4.7吋砲,擊傷白沙灣砲臺兩門6吋砲,令三人陣亡,七名官兵受傷。中午時分,摩星嶺砲臺再遭砲轟,彈藥庫中彈爆炸,一門高射砲被摧毀,另九名印度砲兵陣亡,六人受傷。砲火亦擊毀通訊電纜,令整個港島南部通訊一度中斷。守軍當日亦有反擊,分別砲轟美孚油庫、昂船洲、何文田山、井欄樹及馬騮塘等。英軍岸砲也加入戰團,全數擊沉维港內船隻,以免日軍使用。12月15日,砲戰持續,雙方以大小火砲互轟,各有死傷。12月16日,日軍開始空襲港島及英軍船艦,但效果不好,反而不斷的砲轟,摧毀了不少英軍沿岸機槍堡及砲位,大大減弱守軍防禦力。日軍砲火更損壞不少港島通訊設施,令英軍資訊流動陷入混亂。 日軍一直想以香港為基地,所以12月14至16日的砲轟,均不以市區做目標。但為了及早令英守軍投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