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s

Showing posts from November, 2018

香港保衛戰 (13) 「勸降」

Image
1941年12月13日九龍陷落,日軍不急於進攻港島,首先向英守軍勸降。同日早上7時35分,日軍派出一艘插有「PEACE MISSION」旗幟小艇,由參謀多田督知中佐率領「軍使團」,載同美國女記者杜嘉雲(Gwen Dew)、一俄國孕婦、香港布政司夫人李氏(Mrs.C.R.Lee)及李氏兩頭家犬,駛向港島。港島守軍曾向小艇開火,最後仍讓其靠岸。一上岸多田命杜嘉雲替他拍照留念,因俄孕婦同行乃李氏自願成為人質條件之一,所以俄婦馬上被送院,然後多田中佐向英軍情報參謀博沙少校遞上「勸降書」。不多久,港督楊慕琦已覆函拒絶投降,這出乎日軍意料之外。因日方並未有詳細進攻港島計劃,所以便籍着短暫停火時間,策劃登陸行動。經多番視察,日軍初步選定北角至寶馬角為理想登陸地點,更指令兩個軍中「奧運游泳選手」訓練一组「敢死隊」,在登陸戰前游水横渡維多利亞港,為登陸部隊預先佔據灘頭陣地。但這支「敢死隊」出師未捷,在前赴沙田海途中被英軍砲火擊中,非死即傷,「渡海任務」被迫胎死腹中。 隨後日軍砲兵開始行動,第一砲兵隊在12月13日下午2時30分,以重砲轟擊摩星嶺及西環,將摩星嶺砲位 一門9.2吋砲擊毁,其餘損毀輕微。於是英軍在12月14日,於黃泥涌峽成立「反砲擊指揮部」(Counter Battery Headquarters),由香港第一砲兵團連長普羅斯少校(Maj.G.E.S.Proes)指揮,負責收集日軍砲擊及砲位情報,用以迅速反擊,可惜成效不大。 12月14日,日軍砲兵總動員向港島砲轟,共發射最少3660發砲彈,擊毁卑路乍砲臺兩門4.7吋砲,擊傷白沙灣砲臺兩門6吋砲,令三人陣亡,七名官兵受傷。中午時分,摩星嶺砲臺再遭砲轟,彈藥庫中彈爆炸,一門高射砲被摧毀,另九名印度砲兵陣亡,六人受傷。砲火亦擊毀通訊電纜,令整個港島南部通訊一度中斷。守軍當日亦有反擊,分別砲轟美孚油庫、昂船洲、何文田山、井欄樹及馬騮塘等。英軍岸砲也加入戰團,全數擊沉维港內船隻,以免日軍使用。12月15日,砲戰持續,雙方以大小火砲互轟,各有死傷。12月16日,日軍開始空襲港島及英軍船艦,但效果不好,反而不斷的砲轟,摧毀了不少英軍沿岸機槍堡及砲位,大大減弱守軍防禦力。日軍砲火更損壞不少港島通訊設施,令英軍資訊流動陷入混亂。 日軍一直想以香港為基地,所以12月14至16日的砲轟,均不以市區做目標。但為了及早令英守軍投降...

香港保衛戰 (12) 「九龍陷落」

Image
英軍大陸旅暗中撤退時,日軍仍然蒙在鼓裡,還忙於部署進攻,大失殲敵良機。12月11日下午4時30分,第230聯隊第3大隊佔領無人金山山頂。晚上7時許,日軍右翼隊沿青山道推進,抵達九龍。左翼隊攻佔畢架山及獅子山,在九廣鐵路以東及啟德機場之間進行掃湯。而左側支隊就向慈雲山及大老山推進。12月12日凌晨,另一支日軍登陸並無守軍的青衣島。 12月12日清晨6時,第230聯隊第3大隊隊長野口捷三親率聯合部隊,沿彌敦道南行,於尖沙咀碼頭與撤退中旁遮普營及蘇格蘭營士兵交火,幸有驚無險,英兵順利撒走。肅清敵軍後,日聯合部隊開始掃蕩及鎮壓原本支援日軍的「勝利友」,隨後在市區各處設立哨崗,控制局面,同時在窩打老道及亞皆老街交界的中電大樓建立聯隊指揮部,而日軍重砲亦陸續運到,準備日後應付對港島攻勢。 12月13日清晨4時,負責殿後、掩護其他部隊撤退的第一山砲連及拉吉普營A連撤走。12月13日早上6時30分,英驅逐艦色雷斯人號(HMS Thracian)及魚雷艇隊抵達三家村碼頭,接走餘下300多名拉吉普營士兵。旁遮普營C連科西夫上尉(Capt.Nigel Forsythe ),是英軍從九龍撤走最後一人,撤退行動完成,守軍在九龍及新界共損失約370人。 英軍撤出九龍時發生一宗惨劇。12月12日晚上10時,駁船姗納號(Jeanette)拖住裝滿4噸炸藥駁艇,比原定時間早了兩小時從青洲開出,駛向港島,期間並未按規定亮着红燈作識別。港口主任獲知姗納號駛出,立即通知参謀拜頓上尉(Capt.P.A.Belton),拜頓馬上下令港島西北所有機槍堡不得開火,但63號機槍堡不知何故,在未有命令下向姗納號開槍掃射,做成姗納號及駁艇爆炸沉沒,令船上警員及港務人員全部死亡,事後63號機槍堡指揮及兩名士兵被拘捕。事件反映港島守軍正處於草木皆兵,高度戒備緊張狀態。 「敵前撤退」是現代戰爭最為困難行動之一,但駐港英軍在這惡劣環境下,仍能順利撤退,沒有潰散,可見訓練有素,軍纪嚴明。其中兩營印軍沿九龍山脊徒步兩日,再於魔鬼山半島殿後作戰,顯出無比士氣及作戰能力!但隨着九龍淪陷,港島戰役即將展開,這股士氣也不知可維持多久! Sam Tse 撰文 資料:「孤獨前哨」 日軍正進佔尖沙咀碼頭 日軍在九龍與港島英軍對峙 港島最高法院...

香港保衛戰 (11) 「醉酒灣之戰」

Image
城門碉堡雖然成功被日軍突破,但因228聯隊隊長土井私自行動,打亂日軍整體計劃,所以成績曾被軍長酒井隆質疑,並一度考慮將土井告上軍事法庭,但最终也沒有執行,只將228聯隊調離戰線了事。自碉堡失陷後,英軍曾想反攻,但因兵源緊拙,故未能成事。12月10日傍晚6時,蘇格蘭營撤出醉酒灣防綫,退至金山附近繼續抵抗。 12月11日凌晨,第230聯隊第2大隊若松滿則少佐,未得司令部同意,獨自行動,派出第7及第5中隊迫近金山。第5中隊在金山正面,跟蘇格蘭營D連發生遭遇戰,情况激烈,雙方爆發肉博,中隊隊長被擊斃。為解第5中隊困境,日軍於早上8時30分以速射砲向金山英軍陣地轟擊,迫退蘇格蘭營D連。 另一方面,向防綫右翼進攻的第7中隊,同樣正面遇上蘇格蘭營C連頑強抵抗,側面又被蘇格蘭營B連槍火射擊,可謂腹背受敵。有見及此,日軍第38山砲兵聯隊第3大隊於是砲打蘇格蘭營C連,英守軍開始潰散,加上通訊受阻,未能聯上營部求援,以至兵敗如山倒。混戰期間,蘇格蘭營B連連長李查遜上尉及C連連長羅斯上尉,相繼陣亡。 12月11日早上9時許,日軍向青山道推進,英軍除派出駐荔枝角裝甲車往前線支援外,還命令旅部布恩少校重整潰敗的蘇格蘭營B、C連。大约在早上9時30分,九龍水塘第2山砲連、昂船洲砲臺,以及摩星嶺砲臺,同時砲轟金山,令日軍無法前進。與此同時,大陸旅司令華理士將九龍可供調動部隊及戰車,全數派到荔枝角一帶佈防,包括加拿大温尼柏營守琵琶山、防衛軍裝甲車守青山道兩側等。至12月11日上午约10時,因日軍第230聯隊受阻於英軍砲火,醉酒灣防綫左翼壓力漸見紓緩。 雖然城門碉堡失陷,醉酒灣防綫左翼支離破碎,但防綫中央及右翼,仍由兩營印軍(旁遮普營及拉吉普營)堅守,倘若防綫左翼被完全突破,兩營印軍側翼暴露,將受威脅。故大陸旅司令華里士首先下令兩營印軍稍為後退,待入夜後開始完全撤出醉酒灣防綫。至於日軍,第230聯隊第2大隊若松滿則少佐的「佔領金山」行動,大大推前了日軍進攻計劃,經司令部審慎考慮,以及來自馬來西亞戰場捷報壓力,第23軍於12月11日下午3時,下令全面進攻九龍。 駐港英陸軍司令莫德庇,得知醉酒灣防綫左翼快要崩潰後,於12月11日正午12時下令大陸旅於晚上撤退到港島。由於英軍早已擬定撤退方案,所以並不如外界所說,是狼狽地敗走。 撤退計劃大至分為七個步驟,1) 除了破壞目標設施,要...

香港保衛戰 (10) 「城門碉堡攻防戰」

Image
日軍在12月8日進入新界後,分四路向醉酒灣防綫推進,第38師團指揮部打算待各聯隊就位,就會以一星期準備,以第230聯隊為先鋒,向城門水塘西南面進攻。遲到的228聯隊由土井定七大佐指揮,翌日上午到達九龍山背日方陣地後,就怱怱登上草山及針山視察敵陣,並被英軍發現,因人數太少,守軍並沒理會。但防綫其他位置卻不時發現日軍踪跡,守軍要發砲阻截,英偵察隊疲於奔命。 城門碉堡由蘇格蘭營第八排防衛,亦是A連連部所在。碉堡是一個「排级」防守區,最多只能容納一排兵力,故蘇格蘭營第八排、砲兵觀察隊,加上連部仕官,駐守官兵合共只有42名!12月9日下午,第228聯隊第三大隊進入鉛礦坳,英軍隨即開火轟擊,其時開始下雨及大霧籠罩,正開赴草山一帶第228聯隊主力未被發現。當228聯隊隊長土井偵察完畢,回到本部後,跟第三大隊隊長商議,加上事前曾得到師團參謀鼓勵自主行動,土井逐决定於當晚突襲。 土井下令第三大隊主攻,由第二大隊作支援,單是第三大隊兵力已超過500人。晚上9時30分,日軍開始渡過城門河,但因蘇格蘭營第8排全力駐防城門碉堡,情報又顯示日軍主攻不在此處,所以水塘主霸並無 放哨,加上英軍巡邏隊亦未發現日軍,故導至兵臨城下亦懵然不知! 當主霸炸藥被清除後,土井命令第3大隊第9中隊首先行過主壩。當時蘇格蘭營A連連長鐘斯上尉,正於指揮部聽取下屬彙報,並派出通訊兵偉力出外迎接特種部隊「Z」到訪軍官。按照程序,當偉力鎖上通道閘門後,就要將鎖匙交给印籍砲兵奇桑星下士,但奇桑星正於觀察站外站崗,所以偉力便貪一時之便,帶着鎖匙離開,將整個連部反鎖在碉堡內。 當第3大隊第9中隊在黑夜向碉堡推進時,被哨兵賴德下士發現,一輪交火後,賴德馬上通知後方401B機槍堡及排部,然後奔往連部向連長鐘斯報告。401B機槍堡守軍將自己反鎖在機槍堡內,奮力抵抗,可惜日軍無意中發現地道上通風口,在晚上10時10分遁通風口攻入地道,佔領401B機槍堡,直迫排部。此時身處第8排排部附近的羅勃中士,立即召集碉堡内18名可供調動士兵,準備反擊。 日軍圍攻401機槍堡同時,架設在402機槍堡外機槍,正向高地上日軍第9中隊及第3大隊指揮部掃射,於是日軍第9中隊轉攻402機槍堡,同時由若林東一帶領的第10中隊奉命直撲碉堡。身處排部的羅勃中士率領18個士兵,短暫交火後,面對日軍壓倒性軍力,决定突圍,向東面撤退,最後一人陣亡...

香港保衛戰 (9) 「日軍進攻九龍新界」

Image
日軍取得制空權後,於同日早上7時30分,日陸軍第230聯隊第1大隊隨即越過邊境,撲向錦田。第229聯隊第3大隊,亦進入沙頭角,取道沙螺洞向大埔進發。而英工兵破壞羅湖兩橋後,便向南退。日軍在邊境不見英軍,就按原定計劃,沿大埔道及青山道推進,意圖切斷英兵後路,然後由主力部隊殲滅。 12月8日上午11時許,日軍主力部隊分兩路南下上水石湖墟,雖然英軍已完成大埔破壞工作,但廣福橋卻未被炸毀,故日大軍可順利跨河進入北盛街。下午1時,日軍左、右翼大隊抵達石湖墟、粉嶺,攻向太和市。 在摧毀大埔以北橋樑及鐵路後,率領旁遮普營C連(大埔道前鋒隊)的格萊少校,决定在大埔墟施展拖延戰術,略作抵抗。下午3時,當第229聯隊第3大隊接近大埔墟時,遭到格萊部隊伏擊。之後格萊少校退至大埔墟南面山間佈防,守株待兔,最後將途經之日軍左翼斥候隊 (偵察隊) 全殲。7時30分,格萊部隊在防衛軍裝甲車隊配合下,於大埔道再次伏擊日軍,但為免被日軍包圍,格萊决定於9日零晨2時返回沙田道風山,與旁遮普營主力在沙田、大圍繼續作戰。 另一方面,由蘇格蘭營布恩少校指揮的「青山道前鋒隊」,在裝甲車支援下,於8日下午兩度跟日軍相遇,前鋒隊立即後撤,並在過程中炸毀大欖角橋樑。其後布恩部隊通宵完成所有「醉酒灣防綫」外爆破工作,而裝甲車隊亦於清晨回防荔枝角。 下午6時30分,日軍第238聯隊第一大隊,沿青山道向油甘頭推進,進攻青衣島。第230聯隊則向大帽山方向推進,準備進攻「醉酒灣防綫」左翼。遲大到的228聯隊,下午三時才抵達深圳,隨後向草山、九肚山推進,在中線進攻。第229聯隊,亦準備横渡沙田海,從馬鞍山進攻防綫右翼。 戰後無論日方或英方報告,均顯示英軍在新界進行的爆破工作,十分成功。除了嚴重形嚮日軍進攻速度,還令日軍無法使用重砲,行動效果大大超出英軍預算。 Sam Tse 撰文 資料:「孤獨前哨」 日軍攻入新界路線 日軍攻入新界 日軍操進新界 日軍過廣福橋 日軍橫過大埔廣福橋進入北盛街 日大軍向九龍推進

香港保衛戰 (8) 「開戰」

Image
日軍為了進攻香港,早在1941年11月尾已開始集結,為避敵人耳目,第38師團籍着黑夜掩護,分兩隊向南行軍,並分開駐紮在布吉、李朗、沙糖布及横岡墟等地山谷,待會合落後大隊的228聯隊,便入侵香港。 另一邊廂,香港守軍亦積極備戰,整理醉酒灣防綫工作從未停過。香港砲兵團於12月初已就位,每砲配備一百發砲彈,另外後備彈藥分別儲存於「九龍西砲臺彈藥庫」(每砲各100發),及「馬頭角軍火庫」(200發)。12月5日,香港防衛軍總動員。12月6日黃昏,香港皇家空軍進入一級戒備。12月7日上午,負責爆破任務的第22工兵連亦準備就緒。至12月7日傍晚,駐港司令莫德庇收到日軍在境邊集結消息時,香港三軍正嚴陣以待。 1941年12月8日凌晨,日軍發動攻勢,首先登陸馬來半島戈塔巴魯。一小時後,日軍戰機從航空母艦出發,偷襲珍珠港。當日本23軍司令部確認馬來半島攻擊後,隨即在凌晨2時30分發出代號「鷹」的出擊令,香港作戰開始。大约清晨5時至6時許,英駐港部隊接獲日軍即將犯境通知,大陸旅工兵隨即炸毁深圳河橋樑,以及破壞青山道與大埔道渡河設施。不多久,日戰機從廣州起飛,直取香港 啟德機場。 當時啟德機場分為東西兩面,東面為空軍基地,西面則為民用。機場由皇家空軍、第5高射砲團及防衛軍第一連駐守,基地周邊防空及巡邏由空軍負責。因防衛軍是步槍連,故此特別獲准加强火力,共配備5挻重機槍及9挻輕機槍。至於民用機場防空陣地,由第5高射砲團負責。 12月8日清晨5時50分,日空軍第45戰隊27架九八式輕型轟炸機,共携162個50磅炸彈,在第10獨立空軍中隊護航下,從廣州天河飛到香港,執行轟炸啟德機場任務。第45戰隊最後因投彈技術太差,竟未摧毀任何預定目標,炸彈大多數落在九龍城附近街道,無功而回。 反觀護航之第10獨立中隊,冒着機場守軍密集砲火,戰機在60呎低飛下掃射,共摧毀地面八架客機、兩架水上偵察機及一架魚雷轟炸機。同一時間,深水埗軍營亦遭到九架日機攻擊,幸好加軍已進駐陣地,所以只造成輕微傷亡。 日軍雖然摧毀不少敵機,但飛機跑道並未被破壞,機場仍可運作,所以當晚部份國民政府滞港要人如宋慶齡、宋靄齡等,仍可乘國府專機從啟德機場離開。而空襲過後,皇家空軍曾企圖以剩下兩架魚雷轟炸機,向日軍作近乎自殺式反擊,但最後遭司令莫德庇否决。縱使國軍第8工作隊已可準確預測日機來襲,但礙於守軍並無戰鬥...

香港保衛戰 (7) 「 嚴陣以待」.

Image
當加國在9月29日决定增兵香港後,駐港英軍司令莫德庇就開始研究防衛策略,最後他制訂出一套「雙重環型」防禦計劃。 莫德庇將守軍分為「大陸旅」(Mainland Brigade)-主責在新界及醉酒灣防綫作纏擾防禦,和「港島旅」(Island Brigade)-負責守衛港島南岸,嚴防日軍登陸。如果日軍突破醉酒灣防綫佔領九龍,大陸旅就會退守港島北岸,變成另一環形防綫守衛港島。 「大陸旅」由蘇格蘭營、旁遮普營、拉吉普營及香港華人軍團組成,司令華里士准將,旅部位於歌和老街,並在邊境前線駐有兩個「前鋒隊」,一隊由「第22皇家工兵連」肩負破壞大埔道及九廣鐵路沿線橋樑、隧道工作。另一隊則負責破壞凹頭橋及沿途橋樑。當任務完成,工兵就會退入九龍,繼續爆破任務,負責掩護的旁遮普營C連就會沿大埔道南撤,進入道風山陣地戒備。 醉酒灣防綫方面,蘇格蘭營負責左翼,旁遮普營守中線,而拉普吉營就負責右翼。整條防綫由第一香港砲兵團火力支援。 「港島旅」由米杜息士營、加軍來福槍營、温尼柏營及香港防衛軍組成,司令加軍羅遜准將,旅部位於黃泥涌峽。米杜息士營駐守港島沿岸機槍堡,亦負責港島西北岸硫磺海峽至海軍船塢的海岸防衞。温尼柏營駐守港島西南。加拿大來福槍營負責港島東南。香港防衛軍最熟悉地形,主責第二線防守,必要時作反攻。另外還有由超齡人士組成的「曉士兵團」,守衛北角發電廠。 駐港司令莫德庇於11月24至28日,舉行了第一次在防綫上的「部署演習」(Manning Exercise)。原定一星期後,在12月8至13日再舉行「旅级訓練」(Brigade Training),然後全港部隊於聖誕後舉行「聯合演習」(Collective Training),可惜日軍選擇在此時入侵,令莫德庇計劃受阻,三軍未在足夠協調訓練下便應戰。 日軍進攻計劃就比較簡單,就係以绝對優勢,向香港雷霆一擊。 入侵日軍將兵分4路,因預計英軍只會在新界前綫作零星抵抗,所以越過深圳河後,為斷英軍退路,日軍會在大埔道及青山道快速挺進,到達醉酒灣防綫後,在城門水塘以東及以西,再分兩路進攻。日軍將進攻主線定在西面,因地勢較平,有利重砲,較易突破,而且日海軍艦艇更可駛入藍巴勒海峽,支援陸上攻勢。當醉酒灣防綫被突破,日軍便進佔九龍,然後登陸港島,佔領後進行掃蕩,殲滅守軍殘餘,取得勝利。 日軍估計,只需12日便可攻佔新界及九...

香港保衛戰 (6) 「英日軍力」

Image
香港保衛戰在1941年12月8日展開,當時駐港陸軍由英、印、加及香港部隊組成,包括正規步兵6營、正規砲兵4團、香港防衛軍、香港華人軍團1連,及工兵3連,另有皇家後勤兵團、皇家軍械兵團及皇家陸軍通訊隊,總兵力達11300多人。 正規6營步兵包括:皇家蘇格蘭步兵團第2營、米杜息士團第1營、第7拉吉普團第5營、第14旁遮普團第2營、皇家加拿大來福槍營及温尼伯榴彈兵營(加拿大),戰後最多人談論,非加國兩營援軍莫屬。 加拿大兩營增援步兵,均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成立,戰後只保持業餘性質,直至1939年才重新招兵,分別派駐紐芬蘭及牙買加,到1941年尾才回國。由於兩營長駐海外,所以協同作戰及武器訓練比較缺乏,更無實戰經驗,基於上述原因,兩營在「派港候選名單」中只排第三,理應落選,但排第一的第4師反對分散部隊,加上來福槍營派斯少校去信國防部要求派駐,所以兩營才能前往香港作戰。加國雖然明知戰事迫近,但仍對援港加軍,可在開戰前完成所有訓練抱有希望,可惜事與願違。 加國兩營在港被编為「C部隊」,除了訓練不足,亦缺乏運輸工具。雖然加拿大為部隊提供200多輛軍車,但種種原因,例如:延誤、航道封鎖、溝通混亂或缺乏船隻等,開戰前竟一輛也沒有運抵香港,令加軍雪上加霜。由於機動能力大減,加軍戰鬥力大受影嚮。 駐港皇家海軍,開戰時只是一支小型海岸防衛艦隊,由三艘S级驅逐艦、五艘砲艦、八艘魚雷艇、一艘布雷艦,三艘防潛網控制船及由運兵船改裝而成的添馬艦组成,另加輔助巡邏艇16隻、水警輪15隻、港務船3隻、汽艇兩隻等等。 乏善足陳的香港皇家空軍,因英倫不願派戰機到香港,所以開戰時只得三架魚雷轟炸機及兩架水上偵察機。不過三架鱼雷轟炸機早已被拆去魚雷架,得物無所用。 入侵香港日本陸軍,乃23軍中的第38師及第一砲兵隊,由228、229、230聯隊組成。而日本艦隊是第二遣支艦隊,雖然比駐港皇家海軍強大,但卻受制於英軍八門9.2吋岸防砲,故毫無建樹。至於侵港日本空軍,雖然數量上優勝,但戰機卻大部份是舊型號,性能差,飛得慢,只要英軍可調派幾架 舊式Gloster Gladiator 戰機,便可輕鬆應付,可惜未及調動已開戰。 總結雙方兵力,日軍在「海、陸、空」總人數有三倍绝對優勢,其中日軍陸上部隊约有38400人、海軍約2000人、空軍連地勤約1500人。至於守軍總兵力約13500人。單以...

香港保衛戰 (5) 「日諜與黑幫」

Image
早在二十世纪初,日本已在香港進行情報工作,透過收買官員及間諜活動,對香港軍事、經濟、民生等有頗深入研究,而且更在香港設立「香港機關」,負責收集情報,同時進行顛覆活動,擾亂敵陣。但由於英國不想日本有入侵香港籍口,因此只對日諜從輕法落,至令「香港機關」活動日益猖獗,並開始與黑社會來往。 日本「香港機關」將收買回來的幫會中人,分為「天組」及「佑組」兩組織,並提供槍彈,命其日後接應入侵香港日軍,別稱「勝利友」,亦即漢奸。「香港機關」本來另有計劃,在1940年10月先用「天佑會」成員搞騷亂,然後以一支有10000人河南土匪軍解放香港,不用正規軍一兵一卒奪權,但計劃最後遭東京否决。 1941年下旬,英,美、加等國在亞洲進行軍事調動,如這段時間開戰,定必令盟國陣腳大亂,而日本就偏偏在這時宣戰。11月6日,東京向海陸空三軍發出作戰計劃,令各部隊準備作戰。11月15日,日本决定若美、日談判失敗,就會同時向英、美、荷開戰,而加拿大軍於翌日抵港。日本最後於12月1日「第八次御前會議」中,决定對英、美、荷開戰,但邱吉爾仍認為日本不會短期內有所動作,而英國同時向加拿大要求再增兵一營,將加國部隊改编成一旅。 由於馬來半島及新加坡戰雲密佈,日軍艦隊調動頻繁,英國意識到大戰一觸即發,暫且擱置加國再增兵一事。12月5日,英駐港司令莫德庇下令「香港防衛軍」集結備戰。12月6日下午,香港警察接報有三師日軍在深圳布吉集結,其後証實為進攻香港之第38師,同時啟德機場亦進入一级戒備狀態。 12月6日晚,香港所有高射砲均進入作戰準備,12月7日清晨,香港所有守軍已離營埋位,12月8日上午,日軍戰機終飛到香港上空,而香港守軍亦恭候多時,「香港保衛戰」正式爆發! Sam Tse 撰文 資料:「孤獨前哨」 香港華人軍團 英軍戰前遊行 香港警察

香港保衛戰 (4) 「組軍備戰」

Image
日軍攻佔廣州,港府開始積極備戰,首先修訂「1922年緊急規則條例」,讓政府有更大權力管制出入境,監控集會、组織、刊物,並限制華人抗日言論。 1939年8月24日,德國入侵波蘭後一個月,英倫頒佈「緊急權力」及「緊急權力(殖民地防衛)」樞密院令,再加大港府權力。於1939年10月,港府更制定「戰時財政預算」,與政府本地財政預算分開,用以支付本土防務。 自英與德開戰,港府恢復徵兵制,但只限英籍,入伍後多被編入「香港防衛軍」或「海軍預備隊」(Royal Naval Volunteer Reserves)。到1940年5月,政府又成立一支由超齡人員组成之民兵,俗稱「曉士兵團」,以支援防衛軍。 1940年4月,港督羅富國離港養病,先後由輔政司及岳桐中將任護督。岳桐中將備戰最積極,先後成立獨立之消防局、移民局及軍用物資委員會,又擴充警隊,更鼓勵市民参予防務,组織「街坊自衛團」,成員多達1100人。同年軍部同意成立「華籍兵團」(Hong Kong Chinese Regiment),编入機槍營,由外籍軍官指揮,而香港自1937年已開始招募砲兵,在1941年已有150人。上述華籍官兵,均有份参加香港保衛戰,對抗日軍。 眾多政府部門中,「防空署」算最重要,主管疏散民眾、滅火、搶救重要設施、维持秩序、處理傷員及清除毒氣,並统籌於市區興建防空洞等。時任防空總監史柏堅中校尚有特別任務,就是邀請國民政府派無線電監聽隊來港,監控日本空軍於廣東省活動,並適時向香港發出空襲預警。於是國府派出12人之「第八工作隊」,在美利兵房某小室進行解密監聽工作,為保衛戰作出貢獻。 總括港府對日防務,港督羅富國並不積極,因認為香港應該「不設防」,所以建設工作極為馬虎。到護督岳桐接手,備戰工作才變積極,但過程混亂,貪污舞弊頻生。直至1941年9月楊慕琦總督履新,亂局才穩定下來,軍部還成立「香港團」,讓香港市民保衛家園,只可惜改善工作未及完成,日軍已入侵! Sam Tse 撰文 資料:「孤獨前哨」 左:護督岳桐,右:駐華陸軍司令賈乃錫 戰時防空洞 香港防空救護員